欢迎登录315全国信用等级公示系统! 加入收藏 |  设为主页 |  官方微博
联合惩戒 当前位置:首页 > 联合惩戒
【中国信用•诚信建设万里行】全国近50万失信主体退出黑名单

2018-07-19

 近日,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6月份失信黑名单月度分析报告(以下简称“分析报告”),旨在通过监测黑名单变化情况,为政府部门开展市场监管及社会治理提供参考,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示风险。

  分析报告显示,2018年6月,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新增失信黑名单信息922,917条,涉及失信主体848,378万个,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686,859家,自然人161,519人;6月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455,137个,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339,088家,占退出失信主体总量的74.50%,自然人116,049人,占退出失信主体总量的25.50%。

  关于新增失信黑名单情况,6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以企业为主,黑名单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、浙江和江苏三省。分析报告显示,6月各类黑名单新增数量均出现较为明显变化,工商吊销企业数量显著增长,失信被执行人、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和海关失信企业月增量环比均有所减少,其中海关失信企业月增量环比减幅最大,下降77.31%;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月增量环比下降39.73%,失信被执行人月增量环比下降11.99%。从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(新增黑名单企业数量/本地区企业总量)来看,比例较高省份为宁夏、浙江、黑龙江、广东、天津,属地占比最低的五省是山东、贵州、重庆、西藏、青海,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。

  关于失信黑名单整改退出情况,6月退出黑名单主体以企业为主,黑名单退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广东、浙江两省。与5月相比,退出失信黑名单企业数量环比增长显著。从失信黑名单类型来看,6月各类黑名单退出数量环比均有所增长,其中工商吊销企业退出数量最多,其次是失信被执行人。

  分析报告分别围绕失信被执行人、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、工商吊销企业、海关失信企业以及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当事人做了失信特征分析。

  分析报告显示,6月重点聚焦的失信问题包括虚假广告、“黑旅行社”、金融借贷违约等。其中,虚假广告案件20起,主要涉及保健食品、药品、医疗、房地产、金融服务等领域;“黑旅行社”企业8家,主要涉及无证无照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;金融借贷违约企业140家,涉案总金额达249.58亿元。此外,分析报告还通报了3个通过广告、推销员和互联网等方式对保健品功效夸大宣传,故意欺骗、误导消费者,严重危害消费者财产及健康权益的失信典型案例。

  分析报告提示,在日常生活、工作和经营活动中,公众应提高失信风险防范意识,可通过“信用中国”网站查询相关主体是否被列入黑名单,并注意识别坑蒙拐骗、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失信行为,切实防范信用风险。当前正值暑期旅游高峰,旅游领域失信问题进入高发期,出行者应选择有运营资质的旅行社和正规旅行产品,注意提高警惕,防范风险。各省(区、市)应密切关注本地区失信黑名单变化情况,加大对失信主体和失信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。失信主体应主动纠正失信行为,履行法定义务,并积极通过公开作出信用承诺、接受信用修复培训等方式进行信用修复,主动改善信用状况,为顺利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。


友情链接